来源:《环境保护》杂志
王夏晖 何军 饶胜 蒋洪强
长期以来,受持续增长的人口压力、高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活动、自然资源大范围开发利用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地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针对这些生态退化区域,国家相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在提高林草植被、森林覆盖率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工程之间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考虑,存在着各自为战、要素分割、“自扫门前雪”、局地效果较好但整体效应弱的突出问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16年10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对各地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又将“草”纳入山水林田湖同一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理念科学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内生关系,蕴含着重要的生态哲学思想,在对自然界的整体认知和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处理上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论。
2016年,陕西黄土高原、京津冀水源涵养区、甘肃祁连山、江西赣州四个地区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2017年,国家又组织实施了第二批工程试点。本文系统阐述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特征,以京津冀水源涵养区为案例,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实施路径。
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理论在国际生态保护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也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核心理论基础,是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景观生态学理论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重要方法论。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强调要以维护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核心,统筹管理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水—气—土—生物要素管理等,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的关系。其核心理念包括四个方面:
生态系统具有生态产品供给、净化调节、文化美学等多重服务价值,需进行多目标综合管理
森林、草原、湿地、河流、山脉等环境要素既具有提供物质产品的经济价值,也具有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价值,还具有丰富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因具有资源属性,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就会存在着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冲突矛盾。确定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目标是一个多目标权衡的过程,需要相关方充分参与,在充分理解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和均衡。从环境管理角度来讲,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利用应实施统一管理,以有效平衡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水、气、土、生物等各生态要素之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生命共同体”,不能实施分割式管理
森林、水、矿藏、生物等多种自然资源互为依托、互为基础,不能独立存在。管理生态系统须从全局视角出发,根据相关要素功能联系及空间影响范围,寻求系统性解决方案,而不仅是对生态要素分别采取单一治理对策。很多国家的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都经历了从单一要素管理到多要素综合统筹的过程。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核心是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选择路径上要最大限度采用近自然方法和生态化技术
例如,对于水生态修复而言,要以保护、建设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前提,采用生态护岸、自然弯曲河道等修复技术,不是单纯的污染治理和水泥硬化河道。森林恢复则要掌握原生植被分布和演替规律,尽量选用本土树种,对外来树种的引进应十分谨慎。近自然恢复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必须秉持系统工程思想,多维度、多尺度、多层次有序推进
根据生态修复的不同对象、不同受损程度和不同阶段,须在一定尺度空间内将各要素修复工程串联成一个相互独立、彼此联系、互为依托的整体,在对物种进行保护和恢复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结构进行重建或修复,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从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维度出发,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逐步恢复,实现点、线、面修复的叠加效应,实现多维度、立体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就是按照系统工程思想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
内涵特征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核心要义是树立自然价值理念,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从过去的单一要素保护修复转变为以多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的保护修复,具有尺度性、整体性、功能性、均衡性特征。
尺度性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了生态系统等级层次理论。农田、村庄、城镇、流域等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它是长期自然演变过程和人为活动的综合表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要分析评价不同尺度景观格局下,生物迁移、污染物传输等诸多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按照“源—廊道—汇”生态过程调控原理,因地制宜采取加速、延缓、阻断、过滤、调控等管理和技术工程手段,实施系统性保护修复。
整体性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充分阐述了各要素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各要素在“生命共同体”中所处的层级、位置和作用不同,须充分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所构成的景观格局特征和形成机制,比较生态要素不同配置格局下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环境成本效益,不断优化格局,提升服务功能。
功能性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应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基本特性,以生态系统功能保护恢复为重点,评估生态安全阈值和生态重要性、敏感性、脆弱性,由传统线性思维转变为非线性思维方法,分层次、分区域开展保护修复,推进生态系统由“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的转变。
均衡性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充分体现了空间均衡理念,要求各生态要素各守其位、均衡发展。通过开展综合评价,综合权衡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净化、固碳等生态服务功能供给和需求,确定生态产品供给数量、质量和空间布局要求。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坚持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不仅要严格执行耕地等资源在面积数量上的“占补平衡”,还应积极推进生态空间及其服务功能的均衡优化布局和高效科学利用。
推进思路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须打破行政区划、部门管理、行业管理和生态要素界限,统筹考虑各要素保护需求,健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以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土壤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区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修复等为重点内容,以景观生态学方法、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近自然生态化技术为主流技术方法,因地制宜设计实施路径。
系统修复,整体推进
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采用整体到部分的分析方法、部分再到整体的综合方法,把维护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作为核心,突出主导功能提升和主要问题解决,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确保生态产品供给和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长。
统筹布局,分区实施
采用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识别“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空间分布和主要结构特征,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范围进行实施区域划分,根据各分区特点和主要问题,提出“一区一策”实施方案,明确具体项目布局、优先示范区片、主要建设内容、实施计划安排等,科学确定保护修复的布局、任务与时序。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紧紧围绕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制定差异化保护修复方案和实施路线图。充分挖掘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文化特色,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设计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方案,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实现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双提升。
创新制度,长效管理
以国家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为契机,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深入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制度体系。对工程实施和推进,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机制,建立工程台帐,强化绩效评估和考核,形成生态保护修复长效制度。
实践案例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把河北张承地区整体定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承德市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核心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识别生态问题基础上,按照整体设计、片区谋划、全要素融合、创新管理制度的思路,力争打造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先行区和样板区。紧紧围绕“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战略定位,以提升坝上防风固沙功能和坝下冀北山地水源涵养功能为目标,以打造围场、丰宁、滦平3个示范区为先导,以一弧区域(潮白河流域保护修复区)、拓展区域(滦河支流保护修复区)、坝上地区(防风固沙区)、重点矿区(损毁矿山治理修复区)4个片区为重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落地实施。
分区分片有序实施
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抓手,结合“多规合一”,与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县相关规划有机衔接、系统整合,构建重点项目储备库,明确工程目标、建设任务和配套政策措施,分区、分片、分年度滚动实施。将市域范围划分为坝上高原草原防风固沙区、坝上高原森林草原防风固沙区、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保育区、滦河中上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区、蚁蚂吐河流域水土保持修复区、伊逊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区、辽河北部水源涵养与森林保育区、武烈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区、中部城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区、潘家口库区上游水源涵养区、承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承南矿山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区等12个工程实施片区,明确各分片区空间范围、主导生态功能、主要问题和保护修复任务。
绿色发展生态扶贫
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本土物种、适用技术等,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避免大拆大建、“水泥森林”“伪生态、真破坏”。充分挖掘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蒙文化积淀、皇家避暑胜地等生态文化资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与当地生态产业发展,既将系统保护修复的要求作为生态产业发展的前提,又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发展的需求融入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加快脱贫致富。
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建立生态保护与修复资金保障、工程项目台帐管理、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生态保护修复目标责任追究等制度。整合使用清洁小流域、京冀水源林建设、国土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现有与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相关的资金,“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合力推进工程实施。发挥好政府、企业、公众在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中的作用,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绿色融资平台,通过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组织当地群众融入到工程项目前期谋划、建设、运营中,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联动京津冀区域协同
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要求,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战略定位,强化京津冀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推进的顶层设计,制定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协调机制,通过政府间联席会议、生态保护修复发展论坛等,开展承—京—津的交流与对话,增进理解与合作。以构建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为载体,加大对保护修复区域的资金支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力度,逐步提高自身“造血功能”。